第二屆亞洲漆藝展| 如流水般的韓國大漆
更新時間:2017-10-30
世代相傳,綿綿流淌,有時跨越王朝,超越理念,守護韓國美術文化情神的“大漆”有一個固有的名字。在大漆的“韓國”名字中,以有無形的形態(tài)傳承下來的我們民族的人生和情神的實體被完好地保存了下來。
在這歷史的實體中,有的人被蘊含著相生之奧妙的黑大漆的自然所吸引,去探索把大漆天然的光彩和堅固的凝集力實體化的純粹的民族性。還有的人在五彩斑斕的螺鈿和紅色的朱漆的絶妙的調(diào)和上,與生而呼吸的紋樣產(chǎn)生共感,致力于追蹤表現(xiàn)世界的根源。更有甚者,就連很多外國人看到在藝術家的巧手之下還生的紅色的玲瓏之靈魂的莊嚴,也感嘆于把自然和生命的崇高融入生活中的韓國大漆獨創(chuàng)性的潛力和審美。
在現(xiàn)在這一瞬間滔滔流淌的韓國大漆的江水得益于經(jīng)歷過過去的漫長歲月的變遷和扭曲的泛濫,守護一條我們獨有的道路的大師們的貢獻,也得益于想要向著更加寬廣的世界前進的年輕的漆藝家門的魄力和執(zhí)著的信念。可以說這江水分明是早已被古時先賢們參透的不分晝夜、不停流淌著的江水既溫柔又堅強的表象,是韓國大漆悠久的歷史,是順應變化無常之人生的本身。參加2017年“第二屆亞洲漆藝展”的韓國的作家們想要通過對有無形珍貴產(chǎn)物的不斷思考、新探索的形象和多種技法,把這個時代的生活感性融入大漆之巨流中。在由他們所引領的潮流中,出現(xiàn)了幾支新的流派。
第一個流派是把大漆的用途和需求的擴張認識為重要的社會媒介、表現(xiàn)對象,試圖接近大眾日常生活。主要是女性作家們創(chuàng)作的食器和首飾,她們通過無定型的輪廓與紋樣、大漆與螺鈿以及色彩與金屬的多種集合,把個人的喜好和現(xiàn)代的感覺結合起來。在她們的作品中,濃縮著韓國閨房文化中孕育出的淳樸善良女性的情感、日常的親近感以及高尚雅致的美。
第二個流派是在保留大漆傳統(tǒng)的完整結構和螺鈿的精巧技法的同時,把紋樣和背景關系進行重新設定的大漆的現(xiàn)代性詮釋。
首要要說的器具作品,它們的性格大大地開放了,它們避開對稱的構圖,強調(diào)淋漓盡致的空間布局和大膽的簡潔美,這些特點取代了細致的華麗。它們在自然中尋找對象,把其中的象征意義具有大眾傾向地造型化,重視溝通、鑒賞、實用和收藏的生活情趣,為古典的貴族精致賦予了變化。這樣的作品來自于在構筑韓國大漆基石的大師們的文化熏陶中孕育出的直系子孫和弟子們的創(chuàng)作。
第三個流派,是在上面兩個領域的流派中共同發(fā)現(xiàn)的,在這一流派的作品身上,韓國大漆的獨創(chuàng)特性比其他美術作品更加強烈和明顯,是最坦率地反映人生內(nèi)面的不變的對藝術的信仰之心的體現(xiàn)。
迄今為止,這些痕跡貫通于我們生活的衣食住行各方面,在刺激、修煉生活的五感的同時,通過與大眾的生活連系在一起的大漆巨匠們的成果,變得更加鮮明?,F(xiàn)在,以年輕的作家們?yōu)橹行?,在探索多種多樣的造型變化的同時,在現(xiàn)代的便利中不丟棄傳統(tǒng)性,通過在制作過程中養(yǎng)成的信念增添生活的靈感,帶著新的流動的活力,逐漸向周圍擴展。
希望通此次 “第二屆亞洲漆藝展”,以恰如其分地把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相融合為基礎、嘗試重新詮釋生活與大漆的韓國作家們的作品能夠向著更寬廣的大海悠悠流淌,希望此次藝術展能夠成為這樣意義深遠的一個契機。
在這里,就像“流水之爲物也, 不盈科不行”這句話所說的,今天的作家們不可忘記的是,要不斷去反映和探索與韓國大漆相契合的生活精神和哲學思維。
柳美景
中國美術史 博士
2017年3月3日